武漢1+8城市圈是湖北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交通的完善將進一步降低圈內城市交流成本,有效促進人員、物資、資本等要素的流動。武漢城市圈環線高速大隨至漢十段(孝感北段)通車,表明武漢城市圈環線高速正式“畫圓”貫通,武咸,武孝,武岡,武黃城際鐵路均已建成運營,武仙城際的通車,都無疑使得武漢與周邊城市的聯系更加緊密,對武漢疫后重振和交通基礎建設將發揮重要作用。武漢城市圈雖然已基本建立起來,但是存在的問題不容小覷,重點解決一些疑難雜癥,是現在的重中之重。
目前,武漢城市圈的區域綜合比較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武漢是一個集鐵、公、水、空于一體的全國性交通樞紐,但是在武漢城市圈范圍內連接有序的立體交通網絡并未完全建立起來,同時由于武漢城市圈內沒有統一的交通政策法規,各個城市有各自的交通政策,常常會出現在一地合法,在異地違法的情況。交通業作為外部性很強的行業,涉及的領域、專業、部門很多,如果沒有統一的政策法規,處處需要協調,便會嚴重影響交通行業的發展。另外,就武漢市本身而言,受地理空間的限制,城市交通線路的增長速度遠趕不上機動車的增長速度,這也導致了城市內交通擁堵,市內外進出車輛滯留嚴重。
與此同時,武漢城市圈交通建設資源未充分利用。譬如武咸城際鐵路,客運量低下,經常出現“運椅子”的尷尬情況,而且車次少,發車時間不合理,造成了連年虧損,給地方財政造成了一定的壓力。主要原因是沿途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武咸人員交流融合欠缺,缺乏政府引導。同時運輸效率不如同時間段其他列車次火車,武咸城際路程1小時,每日只有9-10個往返本次,班次間隔達2小時,而武漢至咸寧北的其他車次高鐵路程僅需24分鐘,車次密集,兩相對比,乘客會普遍選擇非城際鐵路出行,導致了城際鐵路不景氣的現象。
進一步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思想觀念障礙。對武漢城市圈的建設與了解、認識與參與,主要還是集中在省市區政府及一些職能部門,社會其他階層,作為市場主體的投資商了解不足,無法形成共識,主動參與。而武漢市的周邊城市,認為武漢市的經濟基礎遠超自身,唯恐自己在經濟實力、產業結構、科技水平等方面難以與武漢市相協調匹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圈建設的畏難情緒。2、機制體制障礙。各地政府之間雖有一定的聯系機制,但可有效操作的整體聯動機制仍需健全,有利于引導和推動地方之間加強聯系、促進合作的機制尚待完成,比如有一定決定權的城市圈統一指揮部并未成立。同時由于我國交通運輸實行的是條塊管理機制,城市圈內各地各種運輸方式的準入條件不同,市區間彼此排斥,稅費不統一,存在一定的惡性競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互相間的信任關系。
為此,有以下幾條對策措施,利于武漢城市圈的建設發展:
一、建立政府交通合作機制,統一城市圈交通政策法規,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要打破行政區劃造成的地方保護主義和諸侯交通的限制,充分聯動城市,逐步建立城市圈公用信息平臺,統籌安排、集體規劃,研究制定武漢城市圈的道路運輸一體化發展政策及相關措施和合作協議。信息互報,加強經驗交流,實現最大程度地區間信息共享,降低交通運輸成本,為各項行業決策提供有力幫助。同時積極探索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各地交通投資公司的融資功能,進一步深入探索運行交通建設與沿線土地捆綁開發運作機制,改革城市交通行業產權結構,將現有客運貨運、交通樞紐設施進行部分轉讓,提高資產的運行效率與活力。再進一步開放城市公共交通行業投資建設、運營市場,建立特許經營制度,形成良性的城市圈交通滾動發展趨勢。
二、促進優勢互補,整合圈內資源。要發揮政府的主觀能動性,制定相關規劃,出臺有關補貼政策,主動聯系各地之間取長補短,共享資源,譬如將武漢市的人才優勢與周邊城市的成本優勢有機結合,大力發展高速交通,方便城市間的快速交流,人在武漢周邊生活,短時間到武漢市內工作,既帶動了周邊城市的發展,也緩解了武漢市內交通負荷與土地壓力。周邊城市也要積極開發加強自己的優勢,如咸寧的溫泉旅游,潛江的龍蝦,吸引圈內人員流動,帶動各行各業蓬勃發展。
三、政府加強引導,合理布局,提高交通效率。政府應發揮自身的領導作用,充分整合城市圈內交通資源,將效率低下的交通線路充分利用起來,用交通帶動經濟發展。如運營情況較差的武咸、武黃、武岡城際,一是可以在沿交通走廊規劃,合理布局設立經濟區,引導企業進駐,吸引人才,自然而然地提高城際交通的客運量,提高運輸效率,降低運營成本,讓“運椅子”成為過往;二是可以更改設計,將城際鐵路部分在武漢市內的部分改造為軌道交通,接入武漢軌道交通網,實現一卡通勤,市外部分進一步優化,合理設置站點,提高交通活力。(合同法務部 孫晗)